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安徽快三大小单双口诀 > 新闻动态 >
南昌起义后,起义军难以续攻广州。为保存并扩大革命力量,中央按计划分批撤军,朱德率部南下,依既定路线前往井冈山,与毛泽东秋收起义部队会师。
因战斗繁重且撤离匆忙,朱德麾下红军战士饱受饥饿与酷暑煎熬,部队大幅减员,至此,战士们已无力再续战斗。
欲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,必经国民党数道防区,面对此困境,应如何应对?
红军前有国民党防区拦路,后有追兵紧逼,过不去即面临灭顶之灾,但朱老总从容不迫,挥毫写信,随即派人送往前方防区。
【为保存红军势力,求助昔日好友】
早年,朱德随蔡锷征战,于川滇军中屡建功勋,结识众多国民党高官,其中数位更在战场上与他结下了深厚的生死情谊。
朱德早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,深造军事理论。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,历经辛亥革命、护国及护法运动,起义经验丰富,擅长指挥作战。
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后,朱德向往共产党理念。鉴于国民党内部不和,于历史关头,他毅然决定追随共产党。
尽管他最终决定加入共产党,但他仍与昔日战场上同生共死的战友们保持着联系。
途经前方的上堡防区时,朱德得知该防区由两位长官镇守,分别是27师师长杨如轩与16军军长范石生。
朱德早年征战时,与这两位长官结为异姓兄弟。战场上,他曾救过杨如轩性命,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,用莫逆之交来形容,毫不为过。
朱德静候着两位的回复,不久,信使迅速返回。
杨如轩阅信后默不作声,款待信使品茗完毕,便让其返回。
信使满脸困惑地向朱德报告了此事,朱德闻言立刻洞悉了杨如轩的意图。
杨如轩与朱德既是战友又是同窗。然而,在政治立场上,杨如轩坚决支持国民党。他不解朱德为何放弃优渥生活,甘愿到乡下成为普通士兵。
国民党反动派政变后,革命局势紧张,杨如轩担忧蒋介石秋后算账,故未公开助朱德,但念及旧情,他选择沉默不语。
杨如轩表示,朱德若能隐蔽悄过防区,他可视而不见,但绝不会为朱德提供任何便利。
这是杨如轩与朱德情谊的终结,此后他彻底与朱德对立。在国民党三次围剿红军时,杨如轩率军猛攻朱德部队,毫不留情。革命信仰的不同,让两人情谊走到尽头。
另有一封信致范石生,他与杨如轩态度迥异。得知故友将经其辖区,尽管身处敌对阵营,范石生仍热情邀请朱德至府邸共餐。
同行将领陈毅心存疑虑,恐有埋伏,但朱德凭对范石生的了解,断定其不会暗中使诈。尽管下属忧虑,朱德仍决意依约前往。
朱德抵达范石生驻地后,受到了热烈欢迎。范石生亦向朱德详细询问了共产党的诸多情况。
范石生是孙中山早期的追随者之一,身为滇军成员,他坚定地站在了革命先驱的行列之中。
早年,范石生参与了“重九起义”、护国运动及北伐战争,积累了深厚的国民党资历,成为党内老派人物。
范石生军事才能出众,在国民党内颇具影响力,这招致了蒋介石的不满。
范石生出身滇军,不被蒋介石看重,故无嫡系待遇;且他初随孙中山,先生宽厚为民,而蒋介石反革命,范石生对此极为不满。
蒋介石担忧范石生高位威胁政权,又不舍其军事才能,故将其调至上堡防区,意在政治上边缘化,同时利用其军队强化自身统治。
范石生抵达上堡后,遭湘军前堵桂军后追,处境困窘,这加剧了他对老蒋的不满,于是萌生了投靠共产党的念头。
【旧友相助,重组队伍】
范石生在款待朱德后,了解到红军战士处境不佳,便主动提出给予援助。
红军战士士气不振,赴井冈山途中,多数人感到革命前途暗淡,不少战士悄然离队。起初三千人的队伍,抵达上堡防区时,仅剩八百余人。
范石生得悉朱德部队困境后,主动伸出援手,为他们提供掩护,将他们编入国民党第十六军四十七师14团名下,赋予虚名,使其能就地休整。
随后,范石生为起义红军提供了枪支弹药、粮草服装等急需品,这些如同雪中送炭,使红军得以休整,原本人心涣散的部队因此重振了士气。
在范石生的协助下,朱德成功重组红军。休养期间,两人多次商讨投靠共产党事宜。然而,范石生的援助过于显眼,不久,朱德部队在上堡防区的动态便被密报给蒋介石。
蒋介石闻讯后,电令范石生围剿朱德部队。然而,范石生并未遵从蒋介石的指令。
接到命令,范石生即刻通知朱德速撤离。朱德欲同行,询问范石生意见,但范石生基于多重考量,未予应允。
若范石生此刻撤离,四周皆蒋介石亲信,无法保证16军全员安全。若仅带部分人走,以蒋介石性格,16军将士定遭不善对待。
于是,朱德与范石生道别,临行前,范石生赠予朱德路费,并确保起义军物资充足,随后他们才踏上征程。
范石生最终未能如愿成为共产党的一员。
朱德于战场偶遇范石生部队,虽属不同阵营而短兵相接。事后,朱德坦言,对于那一仗,他深感懊悔。
蒋介石因范石生善待红军而怀恨,屡找借口降其职并夺其军权。范石生遂离队返乡云南,行医度日,终遭仇敌暗杀,英年早逝。
朱德途经金部防区时,除得到范石生的帮助外,还有一位昔日挚友伸出援手。
金部防区负责人金汉鼎,于讲武堂时期乃朱德挚友,排行第一,与朱德情谊深厚,关系极为要好。
在校期间,金汉鼎家境拮据,朱德便拿出部分奖学金资助金汉鼎,以缓解他的经济压力。
于讲武堂毕业后投身战斗,他们始终并肩前行,历经无数硝烟战火,彼此间的革命情谊也因此愈发深厚。
若说范石生助朱德,是基于友情与对蒋介石行事的不满,那么金汉鼎对朱德的援助,则纯粹是出于他们之间深厚的个人情感。
南昌起义前夕,朱德欲邀金汉鼎共襄起义,然金汉鼎已赴庐山,参与汪精卫主导的分共会议,婉拒了朱德的革命提议。
尽管金汉鼎与朱德分属不同阵营,但他始终视朱德为挚友。当得知朱德欲率红军过其防区,金汉鼎毫不犹豫,立即放行。
后来,金汉鼎在与朱德部队交战时多次放水,招致蒋介石不满。他见自己在军中受排挤,便转赴云南助龙云。云南和平解放后,金汉鼎成为新中国政协委员,晚年生活宁静。
【南昌起义,贵人相助】
朱德历经波折,在朋友们的援手下,最终抵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,成功保留了革命的火种。
朱德被誉为“红军之父”,他领导的部队不仅发动了南昌起义,且带往井冈山的部队壮大后成为红四方面军前身,南昌起义的胜利也离不开他的广泛人脉。
当时,江西主政者为朱培德。朱德与朱培德在云南讲武堂时均成绩斐然,共入选特别班深造。两人间,颇有相互赏识之情。
朱培德坚定地追随孙中山先生,革命理想矢志不渝。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时,他明显左倾,不满蒋介石残害革命者的行为。
国民党官员积极响应蒋介石号召,纷纷在队伍中严酷捕杀共产党员,导致共产党势力在短时间内遭受重创,损失惨重。
然而,在朱培德的部队里,并未出现此类情形。
熊式辉在朱培德麾下时,曾意图包围第三军政治部以清剿共产党员。然而,计划未及实施,朱培德得知其意图后,便将熊式辉革职。
政变初起,朱培德即表明亲共态度,接朱德、郭沫若等人至其南昌辖区。此举无疑为共产党提供了巨大帮助。
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,朱培德对部内共产党员持宽容态度,允许其自由选择去留。对决定离队的共产党人,朱培德还慷慨发放了三个月的伙食费。
朱德决定留下,继续在朱培德麾下任职。朱培德未因朱德共产党员身份而刁难,依旧让他负责部队内的本职工作。
随后,朱德与贺龙、叶挺取得联系,朱培德虽有所察觉,却未加干涉。在朱培德的默许下,朱德顺利在南昌发动了起义。
若非朱培德接朱德至南昌,且时任江西主政非他莫属,又未予起义红军便利,南昌起义或难顺遂。此皆巧合,亦是最佳安排。
朱德在南昌起义筹备、进行及之后,均发挥关键作用,他带兵并参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,每一步都离不开朱德及其广泛的人脉资源。
正义之师广获支持,蒋介石为私利发动反革命政变,危害革命者。早期追随孙中山的将士对此深感不齿,认为其行为违背了革命初衷。
军阀割据的混乱年代,众人多为私利而战,唯共产党矢志不渝坚持革命,力求解放人民。因其正义,得民众支持,共产党的胜利既是人民之选,亦是历史之择。
#百家说史迎新春#
